阴平古道,邓艾灭蜀

  张一帆   2020年05月16日


早入蜀都,先到先得。偷渡阴平,直取蜀汉!

  这是三国杀中邓艾的武将台词。从这两句中我感受最多的是一种豪言壮志,和一丝凄凉。一个为魏国,一个为蜀国。

  不知什么时候,我了解三国后就把蜀国当做了三国的主角,魏国当成了三国的反派,而吴国只是一个配角,但是在读完了关羽败走麦城后,我把吴国定性为了非盗既奸的小人国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主观色彩使然,其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人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历史不是被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就能够主导或者改变的。三国中有很多名场面,很多都耳熟能详,我也略知一二。但是,今天我不知道哪来的兴趣,想了解一下让蜀国的灭亡直接的战役,想看看这场战役中到底是谁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18年去过重庆和成都,对当地的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每次去重庆的时候都要坐一夜的火车,但凡白天我看到的都是连续的隧道,正因为这里的山多,所以我们要进入四川就要穿过众多的山脉,相比于重庆来说,成都的地形较为平坦。这种地势在今天看来当然已经有科技帮我们客服了这种物理上的限制,但是对于古代的人们,可不会轻易的选择凿山穿洞的方法向前进行。然而,当时邓艾灭蜀打造的阴平小道是怎么实现的?这个问题让我颇感兴趣。

  历史上讲魏国攻打蜀国(公元263年秋)时,钟会带领20(有说10万)万大军,因剑门关是进入成都平原的最后一道重要关隘,所以被姜维死死地挡在了剑阁之外。因为,一般入蜀只有这条道可以通过,原因是周围山脉层峦叠嶂。就算钟会有百万雄师,也只能挨个从剑阁通过。那么剑阁这个地方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何为剑阁道?剑阁道,属金牛道(石牛道)南段。其行程是从昭化(葭萌关)越牛头山,入剑门至剑阁县。此段乃石牛道上有名的险峻去处,约100公里,沿途坡陡路险,十分难行。特别是未入剑门关前的15公里,原本无路,三国时,诸葛亮北伐在峭壁悬崖上修了15公里阁道,剑阁道也由此而得名。

剑门关

剑门关

  这就是剑门关,被誉为“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的雄关险隘。目前剑门关是我国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剑门关两边有着大小剑山72峰,峰峦叠嶂,近处是刀削斧劈似的悬崖峭壁。古蜀道穿过关楼,厚重的青石板沿着山壁一级一级伸向远方。仰望关搂,耳边的风声仿佛成了万人攻关的呐喊声。

  就是这么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宝地,易守难攻,那为啥蜀国还是被邓艾掏了老窝了呢?这就要说到邓艾的丰功伟绩了,这就是偷渡阴平了。

灭蜀路线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大军分为三路,分别由邓艾,诸葛绪,钟会进攻蜀都。中间的军事过程可以参见下面的这个视频。p.s.这里的诸葛绪因为退后30里让姜维南下的事让他躲过了一劫,最终是这三个人里面下场最好的人。

如果我是邓艾,当时我会怎么办?

  当时时局姜维正在迎战邓艾,邓艾位于进军路线的西头。诸葛绪位于中间向桥头进军,意图与邓艾前后夹击姜维。钟会在最东边,钟会是第一次带重兵打仗,是当时进军路线最好,最有可能攻入蜀都的。当姜维得知汉中被钟会攻破后,马上掉头去剑阁防守。由于原来是邓艾牵制姜维,可现在邓艾被凉在旁边了,眼前的方向貌似只有追着姜维去剑阁这一条路线了。

  接下来我对比一下当时的邓艾钟会身世经历。可以看到,钟会从小生活的环境要比邓艾好且有才数技艺,博学多闻,尤其精通玄学,弱冠(20岁)时就与名士、玄学代表人物王弼并知名。相反邓艾幼年丧父,出身卑微,年幼屯田,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典故有一幕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我想邓艾最终偷渡阴平跟他一直喜欢勘探地形有极大的关系。

  如果我是邓艾,在知道如果沿着路去追杀姜维面对的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和钟会一块被姜维挡在剑阁之外,最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而蜀军此时会将重兵屯于剑阁之后,即使攻破剑阁到时候面临的仍将是一场恶斗。我相信当时邓艾的军队一定会有密探在蜀国内部(双方都有间谍,这很正常),他肯定知道蜀国国君幼小,奸臣当道,国家也腐败。所以,如果能够跨过敌军绕道背后一定能够直取蜀都。那样擒贼先擒王,先到就先得了。而阴平这个地方地势凶险蜀国一定不会排重兵把守,所以要是我我一定想办法从阴平这修一条小道绕过蜀国重兵,直接来到绵竹。邓艾从小喜欢勘探地形这个特点天然的兼容这套方案啊。所以与其老老实实的失败还不如出其不意呢,万一失败了原路退回来不就行了。反正攻破剑阁也不是立马的事情。到时候随便找个托词给司马昭,得不到荣誉就得不到呗。但是修个阴平小道带来的收益绝对大于面对的风险。所以,我要是邓艾我就会铤而走险,修阴平小道。

  当时修阴平小道的难度应该是很大,摆在邓艾前面的就两个问题:山和水。我们来看一眼现在的G5京昆高速的一个关键地界。我们可以看到G5是在山坡上河流里修建的,风险度极高的。而西成铁路倒是一条直线,但是需要凿山挖隧道,隧道出来就是嘉陵江,过了嘉陵江面前有事一座大山,所以又得凿山。可想而知,这种难度对于邓艾来说会有多困难。根据记载邓艾选了几千精兵,一共花了20多天把长700公里的阴平小道建成的。

现在的路况

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这是公元234年,诸葛亮临死前向众人交代后事,并且特地对姜维说的27个字。简单来说,诸葛亮在临死前特地叮嘱姜维一定要守好阴平,并且还强调这地方虽然地势险要,但难保以后没有魏国人来偷袭,所以必须小心防守才行。别人说这句话没有被姜维重视,但是我不觉得,当时诸葛亮的每一句话都是箴言,并且前有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任何人都不可能视诸葛亮之话而不顾,更别说当时的蜀国守国大将军姜维了。另外,邓艾进军的时候姜维不就在阴平北的沓中么,这不也就说明姜维在守着阴平这块么。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邓艾过了天险,一般来说都需要养精蓄锐,哪有说上来就干仗的。我理解这正是邓艾军事家视野之功,他笃定马邈因腐败会因天降神兵而弃城投降。最终却是也是这样的。有人说是上天眷顾邓艾,但是老天哪里会随随便便眷顾没有准备的人呢。这样邓艾兵不血刃的得了涪城,接下来诸葛瞻带领刘禅给的七万人迎战邓艾三万人马。那为啥邓艾能够迅速歼灭诸葛瞻之军呢?第一,邓艾的军队都是精兵良将,而诸葛瞻都是老弱病残或是临时拼凑。因为刘禅肯定会把精英派去剑阁防守。第二,邓爱军对刚多下涪城,此时士气正浓,然而诸葛瞻的军队士气肯定要落后很多。战场上士气这玩意真的很重要,士气高涨的军队,经常能够以少胜多。所以自古兵家很重视士兵的士气。第三,诸葛瞻战术问题,他没打过硬仗,长平之战时赵国还有廉颇和年轻的李牧,但此时的成都除了诸葛瞻,也没有什么其他人选可用了。

  那为什么姜维知道了后方失守却为什么不回来救呢?其实我理解如果回头救的话,可能钟会会突破剑阁,到时候前后受敌,兵家大忌。与其这样还不如继续防守,后方听天由命了。但是,最终等来的消息却是刘禅的一封投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