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有感

  张一帆   2017年02月26日


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钱钟书

  最近,机缘巧合在优酷看到了这部电视剧。因为家里有人在看所以顺便打开来就是随便地看一看,心想如果没什么意思或者拍的都是小鲜肉之类的就不继续看下去了,如果拍的是历史题材那么正好可以补一下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知识的匮乏。于是,就打开了这个视频。记得刚打开的时候演的是冯宝在午门之外杖打周云逸,直接就给观众一个大大的悬念,之后镜头一转就出现了嘉靖皇帝,一看原来是陈宝国演的嘉靖,这一来对此剧倍感兴趣。原因是,很早看过大宅门,陈宝国在剧中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慢慢的随着电视剧的深入一集比一集精彩,再加上演员们都是戏骨,刻画的历史人物极其逼真。另外,也不得不说群众演员演的也极其认真,可见本剧导演张黎功底之深。这个剧可要比当下也很流行的《大秦帝国之崛起》拍的要好上不止好几倍。

  那么,我为什么想写一篇多后感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深入看这部剧的同时也让我不得不让我积极的思考一个问题,剧中人物的性格与做事动机皆由之前的某个细节或者消息而引出,这些消息在剧中是有过交代的 ,在我看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但随着事件的发生当我再倒回去重新看的时候发现自己确实没有理解剧中已经明确表达过的含义。这种情况不是一两次而已,基本上本剧每一集都会包含大量信息。所以,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想法,我应该尝试着去写一篇我的理解为好,即便是有些肤浅也好,逻辑不清也罢,只要我用心的去抽丝拔茧的捋一捋自己的思路,事不过三次而,必能给自己一个在思想上的提升。

  上面说了那么多,也已经表达出了我的作案动机,剩下的就是我如何去思考了。于是,我重新跟着本剧快速的写下了大纲。 IMG_0523

  首先,要想理解剧中每个人物的动机就要先熟络剧中人物的关系。所有人的boss当然是嘉靖皇帝,嘉庆皇帝的要务就是管理国家的同时制衡手下的权势,同时也在为自己的修仙事业坚定不移的花费大笔的钱财。由于嘉庆皇帝几十年的不上朝,国家的所有朝务全权交给内阁来处理,这个关系大家都明白,皇帝本人如若想要修仙就不得不投入大笔的时间去吃丹练仙,那么国家的事务只能找一个部门替他管理,那么内阁就是不二之选。内阁成员由严嵩和徐阶组成,严嵩是内阁首辅,徐阶是次辅兼户部尚书,也就是说严嵩是徐阶的老大,但是徐阶是一直想当首辅的,然而严家的势力极其庞大所以一时也没有好办法。除了内阁是第一集团中的老大以外还有一个部门叫做司礼监,这个部门是由太监组成,司礼监的任务就是照顾皇帝的衣食住行并且也有极其重要的发言权,所以明朝的太监相比于其他朝代都要可怕。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吕芳,也就是司礼监的老大,在他下边有几个秉笔太监,其中包括黄锦和陈洪。由于太监的独特身份,他们深知趋炎附势的重要性,而趋炎附势是他们能够在宫中活下来的本事。这里最趋炎附势的是太监陈洪,他是时刻都想坐上掌印的位置的,所以他时时刻刻在想着能够让吕芳下台,而黄锦却是一名忠厚老实的太监,他对吕芳可谓忠心耿耿。这两个大集团我已经陈述清楚了,还有一个集团就是皇上的儿子裕王,裕王是将来要接替嘉靖位置的人,虽然现在说话没有人会听,但是大家都会对他客客气气。而裕王最需要制衡的对象就是严势力,裕王手下有户部侍郎高拱,兵部侍郎张居正。严嵩手下有他儿子吏部工部侍郎严世蕃。另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像太监杨金水,商人沈一石等我就不一一说了,只要知道杨金水是给皇上办事就行了。在明确了人物关系以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剧情的发展来抽丝拔茧的分析剧中人物的动机了。

  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国库亏空,皇帝开启“改稻为桑”的国策开始。大致的剧情就是国策已经由内阁商讨出来以后,下发到浙江去实行。但是,老百姓本来就背着苛监杂税的重担还要谋生计,这朝廷说的政策要老百姓说改就改,那么粮食也没产出自己又产不出桑,只能抗议不干活。朝廷的政策执行不下去,贪官污吏就使尽各种伤天害理的办法来让老百姓卖田,让大户收田。然而,大户压价买,老百姓不肯卖。事情就僵住了。这一来浙江的两位贪官何茂才与郑必昌在严的势力支持下毁坝淹田,后又被胡宗宪分流救民,制止了所有的郡县被淹,只淹了淳安建德两县。最终,引出了本剧主角海瑞与海瑞将来的生死之交王用汲上任淳安建德两县的知县。而后,随着海瑞不要命的对刚腐败之风,终于刚死了皇上。

  每次看到海瑞直面挑战腐败风气的时候,我都会为他叫好。一是佩服这种刚正不阿的人,二是佩服海瑞的知识,三是看到一个渺小的力量在对抗着强大的不正之风还能取得上风,随着一声巨吼把他们打的体无完肤。海瑞刚出来的时候是刚何茂才郑必昌2人,这两个人确实罪大滔天,被海瑞这么刚确实看的过瘾,让我连连叫好。慢慢的,随着此2人被绳之以法后,新上任的杭州巡抚赵贞吉,因为东海战事急需用钱购粮,而国库亏空发不出军粮,赵贞吉只能用一些不正规的手段解决,然而海瑞知道以后仍是站在百姓的角度出发制止赵贞吉。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有个疑问徘徊在我的脑中,海瑞这样做到底是对不对呢?我想万事皆有正反两个方面,不能同一而论。那么评判海瑞对与不对就要分事,海瑞的刚正不阿在什么事情上是对的,在什么事情上是不对的。在贪官污吏贪污枉法之事上那么海瑞是真正的替百姓做主,这事儿做的对。但在国有外乱内无良策之下,赵贞吉做出出格之事海瑞还照刚不误,那就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了。然而海瑞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上做事,君臣确实无话可说。可是,由于当时的时局动荡,大家都在伺机而攀附权贵的情况下,海瑞的存在确实与别人格格不入。让我们试想如果海瑞是你的朋友,当你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情的话,他会按照公认的道德标准批的你体无完肤,我想尽管他是你再要好的朋友,以后做事你都会避而远之了吧。中国的社会自古就是讲究人脉的社会,古往今来哪个权贵之人不希望自己人能够占据更多的话语权的位置?这说明人都是需要团体的,就连现在的世界各国也在不断拉拢能够帮助自己的国家吧。俗话说朋友多了好办事,但是如果你身边有个海瑞,他随时都有可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你,那这岂不是自己给自己身边留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六心居酱菜铺每年都会通过严嵩之手献给皇帝20坛酱菜。可是在严党倒台之际,平时多少人都梦寐以求想找严嵩题块字匾,但是现在严嵩主动给六心居题匾,六心居都不敢要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严党倒台以后朝廷会清算严党,在这个时候大家躲还来不及呢,更别说要让严嵩题块匾了。可是,严嵩偏偏题了,而后皇上在这个心上画了一撇哼了六必居。自此,六必居的生意一下子变的门可罗雀了。海瑞来京上任的时候路过了六必居,他明知道六必居是皇上在心上加了一撇,他还是最后给这匾做了六句话的解释。像这种事情不论在哪个朝代就连现如今,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出来的吧。然而,海瑞就能够做得出来。可他为什么能够做得出来呢?皆因为他想为六必居伸冤。而后,当皇上知道了次事以后龙颜大怒,但是也拿他没什么办法,最后只得将海瑞写的这六句话让工匠们赶紧刻出匾来和六必居那三个字一同悬在门梁之上。皇上这么做可谓是聪明至极,其实皇上比谁都明白,之前是自己做错了,经海瑞那么一闹自己才发现原来给老百姓开的酱菜脯带来了多大的灾难,然而身为一国之君又不能公开给一名举人道歉,将这六句话刻成匾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我想说的不是嘉靖要比海瑞聪明,而是嘉靖知道如何维护双方的关系。那天和别人聊天,聊到了道家法家和儒家。人家就告诉我很多管理的行家都有一种共识也是很多较为理想的管理层级定位:基层干部做“法家”,中层干部做“儒家”,高层领导做“道家”。法家主张“法制”,儒家主张“德志”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也是嘉靖皇帝一直提倡的口号:无为而治。我们可以看看现如今的整个管理阶层其实也蕴藏着这个理论。最小的官是用制度来管理,中层领导则是主张用以德感人,而最高的领导都是具有超前的理念,正确的决策。查看更多

  像海瑞这种个性的人在社会上当然会有,但确实凤毛菱角。正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对民那才叫青天大老爷,对上级可谓心头大患。如果,社会上像海瑞这样的人到处都是,不知道这样的社会会是什么模样?古话说每个人心中都是圣贤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心底都是有道德标准的,只是有高有低而已。当高标准道德碰见低标准道德时,不能说低标准道德就为缺德,而低标准道德也不会把高标准道德作为楷模。那世间会有一种尺子能给出道德的标准吗?我想是有的,因为我们知道百善孝为先。这个孝字就是高标准道德和低标准道德都共有的。因为他们俩是有交集的,所以他们之间肯定会有标准。我们不妨考虑自己所站的角度来衡量他们,这也是我能想到的第一种衡量标准。也就是说你站的越高,所受到的道德标准约束就约多。你站的越低,所受到的道德标准就约少。让一个捡破烂的和一个公务员交谈,你会发现他们所处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自然说出来的话就不一样,正因为他们所处的角度不一样,才使他们能够说出不一样的话来。所以,海瑞说到底还是一个举人,虽有真才实学,但是不懂得韬光养晦之道,正因为他所站的角度都是从民出发,所以天生站的低,看的就近,只是把百姓的需求当成头等大事,而没有顾全国家之道。嘉靖是皇帝自然站的高看得远,他站的角度自然是以国家出发,所以对事物看的更加透彻。